发布时间:2025-10-17 11:24:40    次浏览
随着退休社保政策的完善,老人手中大多都有点“闲”钱,他们也成了骗子眼中的“香饽饽”。不少老人被一张宣传单、一个广告、一通电话忽悠进了“保健品陷阱”。老年人向来节省,但受到商家对保健品的夸大宣传和错误引导,购买保健品时眼睛都不眨,陷入了保健品的“泥沼”。 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钟情保健品的心理,变相采取 “赠药”、“免费试用”、“专家讲座”、“免费抽奖”等形式,夸大宣传功效,诱导老年消费者购买名不符实的保健品,或将保健品当药品来使用。 辛辛苦苦积攒的养老钱、看病钱被骗走。使老年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甚至贻误病情医治。公安、工商、药监等部门近几年大力打击此类行为。然而,由于骗子流动性大,保健品骗局仍然层出不穷,老年人维权也异常艰难。 10月11日,沈阳市食药监局发布消费提示: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需谨防陷入销售陷阱。一旦发现上当受骗,市民可拨打12331投诉举报。下面为大家揭开这些做给老人的“局”。天上不会掉馅饼,千万别轻信一些所谓的推销和讲座!买几十万元“药”没留住老伴家里堆几十万元保健品 沈阳市铁西区的王大娘几年来花在保健品上的钱有几十万,十多平方米的居室堆满了保健品,每吃一顿“连水带囊加粉”要一大碗。可老伴还是因心血管病去世了。老伴走了,静下来的王大娘才反应过来这东西并不像卖“药”人说的是“神药”!讲述:难挡盛情 花几十万元买“药” 王大娘说,之前和老伴接到一些“邀请”, 活动都是在一些大酒店或“健康园”之类的地方,头几天还有小礼品。开始说免费送药”,但拿“药”时要先交钱,第二天就给退,结果一直没有退钱。现在明白了,这实际上就是一个骗局!王大娘想以亲身经历告诉老年朋友们,别轻信花言巧语,买来的不是健康而是上当。 除了这种打着“赠药”、“免费试用”等促销手段的幌子、诱导老年人购买产品的骗局,还有 打着“专家名医”的名号,用虚高的检测结果,唬骗老人购买保健品治病。保健品涉嫌冒用批准文号 位于沈阳站附近一家大厦里,18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几名工作人员“上课”,并且没有任何经营的有效证件。执法人员查出两种保健食品,核对发现该品牌保健品的批准文号与包装所注不符。保健品在商家手里成“药品” 曾经被电话“盛情邀请”来过这里的李大伯介绍,曾经“ 北京某著名医生”来为老人免费体检,检测出他和老伴儿的血栓都很严重,需要把保健品当药吃来治疗。 工作人员还让李大伯 缴纳会员费成为会员,免费赠送米和面,还有机会出去旅游。 沈阳市食药监局提醒市民选购保健食品前一定要查看有无标志和注册备案信息。如果是具有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的产品,应有药准字批准文号;具有保健、预防作用的,应有保健品批准文号。按照相关规定,保健食品只是一种食品,禁止宣传其具有预防或治疗的作用。老人平时都很节俭, 只有微薄的退休金这些无良商家竟设计各种陷阱诱导老人小编来告诉您都有哪些“销售陷阱”叔叔阿姨们今后再遇上以下这样的事儿记得一定绕道走! 注意这些销售陷阱 1利用 “赠药”、“免费试用”等促销手段, 很多老人因接受赠予、免费试用后觉得不好意思,购买了产品;2打着高科技的牌子 上门推销。3在社区 打着“名医义诊”的名号。让销售人员穿上白大褂充当“名师”;4在市民广场采用 “免费出游”的促销手段,专车接送老人,再让老人购买保健品。5在酒店 开展各种“专家讲座”,实际上是穿白大褂的“专家”在讲述保健品效果如何神奇。6在公园采用加入 会员制的促销手段。7在商场门口采用 “免费抽奖”的促销手段,让老人得到“优惠购买某保健品”的大奖。8利用老人渴望亲情的心理,经常嘘寒问暖,在熟悉之后采用软磨硬泡的方式,让老人上当。叔叔阿姨们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种“防不胜防、四面楚歌”的感觉小编接下里就来告诉您该怎么绕过不法分子设计好的这些坑~1小心“专家”和“权威” 消费者如果看到此类的字眼,就要多加小心,这些多数是夸大宣传。为了让消费者信服,不法分子都会用所谓的 “专家”、“权威部门”来忽悠人,或者在产品外包装上使用“生物工程”、“尖端科技”等绝对化用语。2不要掉进促销陷阱 老年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要理性对待商家的促销活动,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讲座或产品推销。谨防不法商家以 “免费试用”、“赠送产品”等伎俩诈骗消费者。 对于上门推销,老年消费者更不可草率相信其口头承诺。3切记保健品不是药品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具有治疗疾病的功效,消费者在选择购买保健食品的时候,要认真分辨。 如果是具有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的产品,应有药准字批准文号;具有保健、预防作用的,应有保健品批准文号。注意索要和妥善保管购货发票和相关凭证,消费者一定要认真核对凭证内容。若发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可拨打12331投诉举报。老年人为何如此“疯狂”?推销保健品的人常给父母灌输“为儿女辛苦一辈子,该为自己花点钱”的思想,让儿女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苦劝父母别买所谓的保健品, 父母根本不听;代老人管钱,却又背上“不孝顺”、“不理解老人”的罪名;儿女们无奈只能眼睁睁看着老人买药上瘾,拿钱打水漂......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事件屡见不鲜他们为何如此“疯狂”? 老年人退休在家,社会功能逐渐丧失,儿女又忙于工作,不能在自己身边,情感缺乏。保健品销售商的情感营销正好乘虚而入,甚至有的竟上门帮忙做家务等,非常热情,特别是“空巢老人”,子女常年不在身边,极易陷入“温柔陷阱”。 对此,如果家属、子女一味反对,阻止购买,反而会引起老人的逆反心理,老人不会觉得你是为他好,而是认为你怪他乱花钱。所以经常和家里的老人保持沟通,多一些关爱,弥补他们情感的缺失和心理需求,多安慰少指责,给老人安全感。定期为老人体检,让他们按医生的指导去做,正确对待自身的健康问题。来源:沈阳市食药监局、辽沈晚报、沈阳日报辽宁号新媒体编辑:张经纬